著名深海专家丁抗为学子详解“科学与艺术”
强调从事科学研究要像艺术家那样观察自然、保持热情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06/01/2017
如果我们人类不具备艺术的冲动和情结,不曾从事绘画、雕塑、制作首饰等这些似乎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人类的命运将会怎样?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社会吗?5月31日,著名深海专家、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丁抗教授应汪品先院士邀请,为汪院士开设的公选课《科学、文化与海洋》讲一次课,其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给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丁抗教授的讲课主题为《艺术与人类演化》,他首先从我们人类曾经的亲戚、名为“尼安德特人”的家族说起。大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突然消失,而我们人类却在竞争中胜出,探究其背后原因,发现尼安德特人虽然有着我们人类几乎所有为生存而活动的能力,可是他们唯独缺乏我们人类那样对绘画、装饰等艺术的兴趣和能力。
由此,丁抗教授指出,文化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艺术活动是我们人类的特征性行为,是我们天生的属性、需求和本能。正是这一非目的、非营利的行为,构成了我们文化的核心,使我们人类得以胜出。“没有文化艺术,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丁抗教授还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角度阐释了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其对科学活动的影响。他说,艺术活动,就是强调和刻画自然界有序、低熵的特征。当熵处于最小值,即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处于最大值时,那么整个系统也处于最有序的状态,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类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领悟,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活动能激发和培养人的热情、兴趣和创新意识,使人们能超越日常生活需求的限制。我们做科学研究,要学会像艺术家那样细微地观察自然,像艺术家那样保持对艺术的狂热的追求。
在人类涉及和从事的各类主要的社会活动中,哪一类活动最能体现有序,其熵值最低?最能赋予人类社会的生命力?丁抗教授认为,在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可以比“艺术”更多地体现和维护那种和谐的多样性;“现代科学”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提倡的求是求实的科学精神,其本质上对多样性意识的体现,以及对争议和不认同性的容忍。他继而表示,中国的科研力量缺少创新能力,这与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文化艺术有关,与我们缺少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有关。
“走近艺术,走近海洋,不要以对待政治、军事、经济生产的方式来对待科技活动,否则,我们也将难免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丁抗教授给予同济学子这样的忠告。
“丁抗教授以一个特别的视角,表达了一个科学家对艺术的哲学思考,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相信会很好地启发同学们积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汪品先院士点评道。
最后,丁抗教授还播放了他今年1月至3月在世界上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科学考察的视频。
本次课程也是《科学、文化与海洋》的第7讲,此前汪品先院士已主讲5次,邀请钱旭红院士讲课一次,场场爆满,最后一次课程将由汪院士6月13日晚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