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深海专家为学子详解“科学与艺术”——
科研要像艺术家那样保持热情
来源:上海科技报发表时间:06/09/2017
如果我们人类不具备艺术的冲动和情结,不曾从事绘画、雕塑、制作首饰等这些似乎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人类的命运将会怎样?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社会吗?日前,著名深海专家、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丁抗应汪品先院士邀请,为汪院士开设的公选课《科学、文化与海洋》讲一次课,其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给同济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尼安德特人灭绝与缺乏艺术感有关
丁抗教授在题为《艺术与人类演化》的讲座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尼安德特人的消失之谜。他的观点是尼安德特人虽然有着我们人类几乎所有为生存而活动的能力,可是他们唯独缺乏我们人类那样对绘画、装饰等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而这可能是他们消失的根本原因。
大约在50万年—70万年前,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在共同的祖先海德堡人之后分道扬镳,两个人种在大约35万年前停止了杂交。尼安德特人有浅色的皮肤,具有和我们一样的语言活动所需要的基因,身高1迷75左右,体重有95公斤左右,脑容量比我们祖先智人略大。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消失之谜,科学家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比如幼儿存活率远低于现代人;当时的年代天气寒冷;长期高纬度的生活,使得他们具有比我们更大的眼睛;在最后将要消失的1万多年间,他们的基因变得非常单一,多样性仅为原来的1/6。
丁抗的看法是,尼安德特人之所以无法生存下去,与他们天生缺乏艺术感有关。他对比了我们祖先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不同:我们的祖先除了猎取大动物,也会大量捕猎小动物,比如飞禽和鱼类,还会把吃剩下的食物保存起来,利用火制成照明工具。大约在5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让我们的祖先完善了语言能力。我们的祖先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冲动的情结,在法国、西班牙等地都有远古祖先留下的大型动物岩画,显得有点游手好闲。在南部非洲、中东、北非现代人遗址处所获得的全部55个经打孔加工的贝壳,涵盖了5万多年我们祖先的历史。而尼安德特人各个时代的遗址中都没有见到任何艺术活动的迹象,他们是一群愿意冒险并且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猎人,几乎都是集中围捕大而危险的动物;他们残留的骨骸上,通常会留下很多的骨伤。
做科学研究也要像艺术家那样充满热情
丁抗指出,文化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艺术活动是我们人类的特征性行为,是我们天生的属性、需求和本能。正是这一非目的、非营利的行为,构成了我们文化的核心,使我们人类得以胜出。“没有文化艺术,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角度阐释了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其对科学活动的影响。他说,艺术活动,就是强调和刻画自然界有序、低熵的特征。当熵处于最小值,即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处于最大值时,那么整个系统也处于最有序的状态,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丁抗认为,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类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领悟,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活动能激发和培养人的热情、兴趣和创新意识,使人们能超越日常生活需求的限制。我们做科学研究,要学会像艺术家那样细微地观察自然,像艺术家那样保持对艺术的狂热的追求。
丁抗还认为,在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可以比艺术更多地体现和维护那种和谐的多样性;现代科学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提倡求是求实的科学精神,其本质是多样性意识的体现,以及对争议和不认同性的容忍。他继而表示,中国的科研缺少创新能力,这与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文化艺术有关,与我们缺少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有关。
“走近艺术,走近海洋,不要以对待政治、军事、经济生产的方式来对待科技活动。否则,我们也将难免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丁抗教授给予同济学子这样的忠告。